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一种心理学病态,指人在被绑架、拘禁、虐待等长时间极度悲惨的情境下,出于对施暴者的依存、紧张、恐惧而产生同情、敬佩、痴迷,在被虐待者显示的种种怪异行为,这种怪异行为具有明显矛盾,与事实情况不符的行为也称为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斯德哥尔摩症候群于1973年由犯罪记者Nil Sanders和Criminologist Nils Bejerot 用以描述一起持续6天的人质事件,其涉及一个典型的矛盾现象。在短时间内,来自斯德哥尔摩的恐银行劫持者和他们的人质在某个程度上产生了联系和亲密感,人质在警察解救他们的时候,居然表现出厌恶,自愿保卫他们的劫匪。
这种现象的根源可能是因为人类本能地寻求情感上的连结和依赖,特别在极端情况下。被劫持者被剥夺了自由和安全,他们对自身的生命处于非常危险的状态,这导致了一种对劫持者的依赖和信任。他们可能试图寻求劫持者的好感和认可,以求在这恐怖的环境下获得一种安稳和希望。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现代情节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虐待关系中的情节:在现代,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经常出现于暴力家庭、虐待关系和控制型恋爱关系中。被虐待者往往出于恐惧、紧张和条件反射而对施暴者抱有依赖感和同情心,并在被虐待者的心理上陷入困境。他们可能通过寻求施暴者的好感,试图改变施暴者,或者认为受虐是一种对施暴者忠诚和付出的方式。
跨界关系的情节: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也出现在其他领域,如政治、商业和娱乐界。人们常常在权威人物、明星或权力人物面前出现对其的盲目崇拜和依赖,形成一种执迷不悟的情节,无视其错误和负面行为。例如,政治领域中的选民对于一位经常变换政策的政客依然给予支持,或者在商界中对于有丑闻的企业家依然购买其产品。
总结起来,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现代情节可以从虐待关系和跨界关系中找到对应。这种现象提醒我们在识别和对待这类问题时要特别警惕和冷静,不被表面行为所迷惑,从而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利益。